【最新消息】面對最沉默的健康殺手, 掌握三大關鍵提高肺癌存活率


文 / 李悅華    

肺癌快速崛起,成為致死率最高的癌症。這現象雖然令人憂心,但面對威脅,我們並非只能束手無策。過往治療盲點在於晚期發現居多,造成致死率過高,但如今醫界已找出早期篩檢的有效方式,加上引入數位、通訊科技的創新照護工具,使肺癌存活率不斷向上提高。 

被視為「新國病」的肺癌,成因相當複雜,除傳統認知的菸害,油煙、職場環境、家族基因都有可能導致肺癌發生,而且近年有愈來愈多研究證實,空氣污染與肺癌存在高度關聯,PM2.5暴露愈高的區域,罹患肺癌等肺部疾病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多。

面對肺癌威脅,台灣打算何去何從?想要倍增肺癌五年存活率,又能怎麼做?

新國病崛起成可怕威脅 更需快速早期診斷

國內兩項研究,便分別指出非吸菸者也有高危險群,面臨可觀潛在風險。

首先,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從一項針對台灣不吸菸、但具肺癌高危險因子者進行的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篩檢研究指出,該族群的肺癌發生率達到2.6%,且早期肺癌比例,也比歐美國家來得高。

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

(圖/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

除此之外,女性更須特別提高警覺!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張憶壽教授便分析,包括台灣、中國大陸、韓國和日本等亞洲地區在內,不吸菸女性的肺癌發生率尤其高。國家衛生研究院結合國內七家醫學中心,提出台灣不吸菸女性罹患肺癌的風險預測模型研究顯示, 台灣55-74歲的不吸菸女性中,約有5%是高風險族群,若這些高風險女性都去做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 約莫27%在未來六年罹患肺癌者,有機會被早期發現。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張憶壽教授。 

(圖/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張憶壽教授。)

不過,將低劑量電腦斷層納入早期篩檢固然有其必要,但也有仍需突破的盲點。相較於X光,它可增加七倍偵測力,在腫瘤尚小時就能防範未然;但篩檢後若發現肺部結節,也不時出現偽陽性的情形。

為減少這樣的疑慮,結合AI科技也許會是解方。

臺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教授便指出,未來可結合臨床數據分析,衡量肺結節的外觀、大小、體積,及增大的速度等,對病患嚴重程度進行區分。導入AI判讀後,除了能協助預測肺結節發展成侵襲性癌症的機率,也能在臨床上減少醫療人員負擔,精確輔助醫師找出更合適病患的治療方式。

臺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教授。 

(圖/臺大醫院心肺影像診斷科主任張允中教授。)

以科技改善照護品質 有效提升肺癌存活率

倘若不幸罹患肺癌,台灣也應該在現有基礎上改善療程。中央研究院楊泮池院士分析,台灣若想達到2025年肺癌存活率倍增目標,讓更多人挺過肺癌威脅,可以三管齊下,第一是強化早期篩檢與診斷,第二是搭配新式藥物與療法,第三是增進照護品質。

積極推動「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的台灣癌症基金會,也提出由初級預防、二級預防到三級預防開始著手,將三階段的防治相互強化,達到「早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診治」的目標。

資料來源: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 

(圖/資料來源:肺癌存活率倍增倡議平台。)

在經過前端努力、推動早期檢測後,若不幸罹癌的治療與照護,亦被視為增加存活率的重要關鍵。台灣癌症基金會蔡麗娟副執行長便指出,如何創新照護模式,讓病友與照護系統得到雙贏,是當前亟需思考的議題。

依照她多年觀察,除了提早篩檢並推動新藥使用,癌症病患的照護品質同樣關鍵。其中「個案管理師」負責協助病人面對各個診療環節,角色至關重要。但在實際狀況中,每位肺癌個管師要負責高達300到500個案例,有人甚至負責上千個案例,在工作量過重的情況下,想提高照護品質,勢必得仰賴照護工具的創新。

她進一步分析,台灣肺癌發生比例在55歲以上開始攀升,因此50、60歲患者對照護需求特別高,若能利用台灣整體使用手機人口超過九成、60歲以上使用智慧型手機比例超過70%的優勢,設計出個管師與患者可共用介面,兼顧隱私與資訊分享的APP,讓病友透過APP輸入治療過程與疑難,再由個管師進行回覆與建議,並與外部資源彙整,就能有效減少個案師負擔、增加溝通效率。

在數位工具的效率輔助下,個管師不但能專注於提供病友更好的照護品質,彼此之間亦可在數位平台上交流經驗,才能真正達到以病友為中心,創造病友與照護端「雙贏」,甚至「多贏」的模式。

 

📌原始新聞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5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