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腸」相廝守 遠離癌王威脅


懂她更要保護她才能「腸」相廝守    大腸癌的預防及篩檢

 

文/賴基銘教授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

萬芳醫院癌症中心顧問醫師

 

大腸癌連續14年蟬聯國人10大好發癌症之第一名,根據最新衛福部統計,108年罹患大腸癌人數為17,302,標準化發生率為42.9,表示臺灣每半時就有1人被宣告罹患大腸癌,且這時間也逐年縮短中,其實大腸癌的發生不只因為國人人口老化,最大原因還是跟生活形態有絕對的因果關係,例如健康飲食、生活作息、運動習慣等等…………。

 

◎大腸癌常見成因

    大腸直腸癌大部分是由瘜肉演變而來,而瘜肉演變成大腸癌,需要約5~10年的時間。且大腸癌初期通常沒有什麼症狀,如有症狀通常已經是中晚期或末期了,因此特別提醒國人一定要定期篩檢,早期發現及早治療,不只五年存活率高,治癒率也很高。

    其實大腸癌就是跟瘜肉有關係密切,瘜肉包括:增生性瘜肉、低惡性度腺瘤、中惡性度腺瘤、高惡性度腺瘤。一般而言,增生性瘜肉變成癌症的機率微乎其微,一般的腺性瘜肉癌變的機會為5~10%,必須提早發現加以切除,尤其是有家族大腸瘜肉症的病人,發生癌變的可能性高達100%。所以家族史有大腸癌或腺性瘜肉,都是罹患大腸癌的高危險群。大腸癌的成因其實除了家族史之外,生活形態也有息息相關:

ü  家族病史:一等親內有大腸癌,罹癌率為一般人的2~4倍

ü  好發年齡:50歲上大腸癌病友戰87%

ü  飲食習慣:高溫烹調、高脂肪、低纖維、缺鈣、缺葉酸

ü  生活習慣:肥胖、缺乏運動、吸菸、酗酒

ü  大腸瘜肉:95%大腸癌來自大腸瘜肉癌化

 

不一樣的症狀告訴你「腸」鏡人在哪裡

大腸直腸癌的症狀常常和腫瘤的生長情形及位置有關,約有百分之四十的比例大腸直腸癌發生在近端結腸的位置,約百分之六十的比例發生在遠端結腸、直腸的位置。

發生在遠端左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包括直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新發生的便秘或腹瀉、大便變細小和腹痛等症狀,以上的症狀可能是因為慢性或急性大腸阻塞所導致。

發生在近端右側位置的大腸癌,其症狀則以疲倦、貧血相關症狀、腹瀉、腹部腫塊等。

發生在直腸位置的癌症稱之為直腸癌,其症狀包括排便急迫感、裡急後重感、排便時會帶血或粘液、排便不完全感等,其他症狀如會陰處疼痛,泌尿道方面症狀和陰道瘻管等。

較晚期的大腸直腸癌,其症狀包括疲倦、厭食、體重減輕等,這些症狀可能與癌症的進展和轉移部位有關。黃疸和右上腹痛可能表示有肝臟的轉移侵犯,腹脹造成的原因可能是有腹水或右側大腸腫塊,背部疼痛可能是癌症轉移至骨頭或腹部主動脈旁的淋巴結所導致,咳嗽和肋膜積水則可能有肺部的轉移。

 

追捕瘜肉小子先潛後鏡

    大腸癌的病人裡,約有20%與遺傳、基因有關,其餘的80%則是跟肥胖、生活型態不佳、低纖高脂的飲食、老化等後天因素有關。目前關於大腸直腸癌篩檢的指引有很多不同的建議,但一般建議分別針對不同風險族群的人有不同篩檢建議,其圖表如下:

 

風險類別

危險群種類

建議篩檢方式

開始年齡

一般危險群

無任何症狀之民眾

每年糞便潛血檢查及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

50歲

經常攝取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食物或久坐不動、嗜菸酒者

40歲

中度危險群

一等親曾罹患結腸癌或瘜肉

3年至5年一次大腸鏡檢查

40歲

一等親友2人以上有癌症

40歲

曾有瘜肉、大腸腺瘤

-

曾患乳癌、卵巢癌及子宮內膜癌者

-

高度危險群

家族性大腸瘜肉症

1年至2年一次大腸鋇劑攝影或大腸鏡檢查

青少年

發炎性腸疾病、有十年以上病史

(包括克隆氏症及潰瘍性大腸炎)

30歲

   

    一般來說,大腸癌篩檢方式,可以先做糞便潛血檢查開始,如果陽性反應,再用大腸鏡做進一步的判斷,來研判是由於瘜肉或是大腸癌,且瘜肉或是大腸癌只能透過大腸鏡檢查才知道。大部分的瘜肉長大到大於1公分或在較晚期時才會出現症狀,但現在透過細微的大腸鏡攝影,醫生可以從腸胃內部直接觀察並處理瘜肉的發生。

研究也證實,定期的糞便潛血檢查和大腸鏡檢都能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理由主要有兩個:它們都有能力在早期找出潛藏的癌變或瘜肉。所以老實說,兩個方法都是很好的,然而就算不屬於危險族群的民眾,也建議50歲以上每兩年篩檢一次,政府現在也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兩年一次,免費的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的早期治療,存活率非常高,因此鼓勵做定期篩檢,絕對是有效預防大腸癌的方式之一。

 

大腸癌篩檢工具比較

篩檢工具

糞便潛血檢查

大腸鏡檢查

特色

可檢測出糞便中肉眼無法看出的少量出血,藉以判斷腸道是否有出血

可看完整大腸內是否有腫瘤或瘜肉,也可以同步切除瘜肉

優點

簡單、費用便宜

準確度高(95%以上)

建議

50~74,國健署提供每2年免費篩檢

50歲以上至少做一次大腸鏡,有瘜肉或是大腸癌家族病史,更應提前至40歲

 

預防勝於治療,大腸癌免驚

    癌症惡魔藏在細節中,不論飲食、生活環境,都隱藏有癌症風險,其實30%~50%的癌症發生是可避免的,台灣癌症基金會長期推廣「全民練5功.防癌就輕鬆」的防癌好習慣運動,就能降低60~70%的罹癌風險,遠離癌症的威脅。

1.蔬果彩虹579:蔬果中含有的防癌抗癌物質「植化素」,存在於五顏六色的蔬果中,民眾應遵守「蔬果彩虹579」的飲食原則,多色且足量的攝取蔬果,足量即是每日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

2.規律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每周從事150分鐘以上的運動,有助於預防包括大腸癌、乳癌、子宮內膜癌、胰臟癌、腎臟癌的發生。

3.體重控制:研究顯示,體重若超過個人理想體重的40%,男性罹癌風險將增加33%、女性則增加55%。維持體重必須控制身體質量指數(BMI)18.5~24間,或是以男性腰圍不超過90公分、女性不超過80公分為基準。

4.遠離菸檳:國民健康署指出,嚼檳榔可能引發口腔、咽、喉與食道的癌症;研究發現大約有30%癌症的死亡和抽菸有關,不只吸菸者本身有健康風險,二手菸也一樣危害健康。

5.定期篩檢:對自己身體進行健康盤點是早期發現癌症、降低死亡率的有效工具。目前政府提供國人常見大腸癌、口腔癌、乳癌、子宮頸癌等4大癌症免費篩檢,符合篩檢條件的民眾可就近至健康中心、衛生所、診所、醫院進行檢查。

 

※最後更新時間:202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