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維宏 諮商心理師
在台灣,每五分鐘左右就有一人罹癌!!
它不只是發生在媒體上我們所認識的藝人明星身上,反而經常出現在你我的周遭;當我們走在人潮穿梭的馬路上,其實也正與許多癌友擦肩而過。過去我們對於癌症,目光經常關注在形而外的生理上,我們可能忽略或不知道如何面對罹癌患者以及家屬們那股暗潮洶湧的內在世界,對於經歷生命洗鍊的癌友以及照顧者在內在心境,我們其實可以有更多的理解與關懷。
罹癌,往往不只是一個人的事
從被醫療機構確診的那一秒開始,癌友的內外在將面對有如強震來襲般的過程,那些快速生長的癌細胞就像一張張綿密的細網,有時將病友困在織網中央動彈不得,也讓心繫著癌友的家人與朋友們不知道該如何接近。
每位癌症病友在病發前都各自擁有著不同於彼此的生命經驗,因此不同的病友在罹癌後都可能呈現出在面對病痛時不同的思維與生命態度,這在我親身患病以及在醫療機構接觸病友的經驗中印象頗為深刻。但即使是不同的生命在經歷這樣重大的生命事件中,還是能發現一些普同的狀態。以下將針對癌友可能經歷的內在心理歷程,以及從病友、家人、朋友的角色中探索我們能夠如何彼此陪伴與互動。
癌友可能經歷的內在心理歷程
在談論癌症病友將經歷的內在心理歷程以前,我想需要先了解當事人對於癌症的觀點。簡單的來說,就是當一個人罹癌時是如何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疾病。
在接觸癌友以及自身的經驗中,我認為癌友普遍可能經歷的生命歷程頗相似於瑞士精神科醫師ElisabethKübler-Ross在1969年所提出人在遭遇失落以及悲傷時可能經歷的五階段歷程,這五個階段依序分別是:否定、憤怒、討價還價、沮喪、接受。然而,每一位癌友走過這五階段的時間都不盡相同,有些癌友可能在其中幾個階段不斷的重複來回循環;有些人並不按照這些階段的順序走,不見得每一位癌友都會經歷完整的五個階段,這跟每位癌友過往的成長過程以及內在生命的經驗息息相關。
一、否定:
有許多癌症在發病初期除了生理上一些細微症狀以外,身體是不太會有疼痛感或異狀的。許多的病友發現罹癌若不是透過健康檢查,就是症狀積累擴大成持續的生理症狀後就醫才意外發現。
這樣意料之外的病症像是一雙看不見的手,將一個原本在日常軌道運作的生命突然的往未知與死亡拉近,這種經驗通常會讓癌友以及家人朋友一時之間無法接受,癌友甚至會懷疑自己是否真的罹患癌症,有時會堅持回到過去的生活而迴避治療。
二、憤怒:
當確診病情、選擇治療方式、開始治療,看起來一切按部就班的過程中,憤怒的感受可能會慢慢浮現。你可能會生氣這樣的事情怎麼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自己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我無法阻止這一切、你們不懂我的感受。
從憤怒開始,隨之而來可情緒可能是害怕、孤單、悲傷等等複雜的感受,很多時候這樣的憤怒以及隱含的情緒被文化包袱所綑綁,我們既生氣但又壓抑著自己的怒火,導致這樣的情緒無法紓緩。
三、討價還價:
在討價還價的階段,經常會出現類似:我從今以後會如何吃、住、照顧身體,能不能不要讓這件事實發生在我身上的想法出現。不論有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可能會求和的向著老天爺說:能不能當作這一切都只是個惡夢。
四、沮喪:
沮喪可以說是一種人在遭遇巨大傷痛時都會有的正常反應,在這樣的時期裡,病友可能會對於生活毫無動力、無法感受到生命的意義。但這樣的狀態也屬於一種保護作用,幫助我們在度過生命中艱難的時刻暫時隔絕外界的訊息,直到心境緩和找出困境中的轉折點才慢慢走出這個階段。
五、接受:
接受,是指病友從這個撼動自己生命的過程中,承認事件發生後自己真實所失去的種種,一方面學習接受事實,另一方面在尋找到自己嶄新生活的方向之後,得到內在的平靜。
接受,可以說是一次又一次的心理過程或境界,需要的是真誠的面對自己,沒有人比自己更清楚能接受到甚麼程度。「接受」本身並不是一個可以定義的終點,也許可以說是一種靈性的狀態。
當癌友對於罹患癌症以及未知的死亡有著不同的看法時,這些觀點也將影響著癌友在這五階段的進展。這樣的歷程也不僅僅是發生在癌友身上,親近癌友的家人以及朋友也可能跟著經驗相似的歷程。
透過認識這個五階段,目的並不是要標籤化癌友的狀態,而是期望透過稍具結構的模型能讓我們知道自己正身處於甚麼樣的過程之中,認知到其實有許多人也與自己有著同樣的歷程感受時,也許我們能以一顆較為安穩的心情去盤點自身擁有的資源,並嘗試思考能為自己做些甚麼。就如同存在心理治療代表人物Irvin D. Yalom曾論述的:最好的存在方式,就是徹底看清楚最惡劣的環境。
這需要我們選擇以勇氣及智慧,睿智的看見自己正身處的境地。
當你試著向內張望,也許會有一時片刻能在手術傷口內看見真實又陌生的自己;那流竄在你血管內的一切,也許不再只是化學藥劑,還有機會成為面對生死的勇氣~
你不是變得膽怯,只是在感受大開後對生命更加的尊敬;別人開始不懂你,但你有機會更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