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1
文∕林維純 台灣癌症基金會南部分會心理師
收錄於2025.3月 no.102 《愛·Care會訊》
秀珍一年多前在健檢時發現早期乳癌,很快地決定接受手術治療,順利進入穩定追蹤期。儘管治療已經結束,外觀上也看不出與常人有何不同,但秀珍對於自己怎麼會罹患癌症一直耿耿於懷,總覺自己身體有了缺陷,不再完美。後來她加入癌症病友的相關社團,聽到其他癌友說情緒會影響復原,甚至情緒也可能癌症形成的原因之一,這讓秀珍忍不住回想自己的人生究竟哪裡出了問題?!
在單親家庭長大的秀珍,因媽媽長年不在家,所以寄宿在奶奶家的她,小小年紀就學會察言觀色,知道如何才能得到長輩的關注。上學後,她發現只要成績好,就可以得到長輩們的讚許,這樣的經歷讓她形成了「我一定要好,才能得到大人們的肯定」的信念,無形中讓她對自己的要求愈來愈高。
進入職場後,秀珍不僅嚴以律己,也嚴以待人,這使得同事們與她相處時都要小心翼翼,但她認為在工作上的嚴謹,不僅是自己的本份,也是對他人負責的態度。
但在秀珍的內心深處卻有不一樣的聲音,「我知道自己是一個矛盾的人,明明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完美」,但卻希望能做到讓所有人對我所做的一切都不會異議」,為了這時常出現的「我要完美」的信念,秀珍不斷付出心力與代價,在過程中又總會在心裡責怪自己:「人非聖賢,熟能無過,為什麼要這麼吹毛求疵?」這讓她感到非常疲憊!
❣看到「內在的匱乏」 解開自我束縛的過程❣
一直以來,秀珍給自己設下太多框架,總是要求自己必須做到最好,久而久之,追求完美與精益求精就成為她和人互動的原則,這也讓她吃了不少的苦頭。既然秀珍已經感受到這個完美信念帶給自己困擾,那麼她首先可以問自己「『我得要很好,才會有人愛我』這個想法是真的嗎?」當我們還是小嬰兒的時候,想哭就哭,想睡就睡,什麼都得依賴別人,也無法替他人做點什麼。
那時候,難道我們的家人就不愛我們嗎?
事實上這個信念一定不是真的,真正影響我們有這想法的是我們的潛意識,因為它深深害怕「不夠好」的自己,擔心自己可能會「不被愛」、「被嫌棄」或「被忽視」,就如兒時的記憶一樣。聽到父母或主要照顧者說:「你如果做點什麼,我就會喜歡你、愛你。」也可能經常被父母拿優秀的親友來和我們做比較,慢慢在自我認知中形塑出「被愛的標準」,希望自己能被看見、被重視,無形中為自己建立「必須符合那些條件,才會被愛」的信念。
當我們長大成人,便無意識地追尋「不存在的完美」,一直想「成為更好的人」,來爭取更多「被愛的資格」,為這個「更好的自己」而賦予特定的條件,例如應該要有怎樣的身材、怎樣的文憑、多大的成功與成就、多少的收入和存款、怎樣的伴侶對象、又要過怎樣的婚姻……,無止盡的設下一個又一個的目標,我們無意識地將內在的匱乏感受投射到每一段關係中,重複相似的創傷感受,直到我們開始願意向內探索,看到「內在的匱乏」才是造就不斷向外尋求肯定與認同的根源。當我們願意療癒過去的傷痛,放下「我要做到完美」的信念,才能真正的解放自己。
❣生病的軌跡 愛與健康的內在轉變❣
愛與被愛是一種自然的能量流動,和一個人夠不夠好從來沒有絕對的關係。往往是因為內在的匱乏,使得人們對愛產生扭曲的觀念。
我們的大腦會儲存從小到大所經歷的各種事件,其中那些帶著強烈情緒的事件會與大腦產生迴路連結,形成緊繃或糾結的心念,卡住的心念與壓抑的情緒能量如果持續累積,長時間下來,身體細胞或組織就容易出現功能或結構性的改變,甚至引發疾病。
疾病的發生,往往讓我們有機會修復自我內在問題。自我覺察是人一輩子的功課,透過「覺察、理解、回應」,我們可以轉變情緒和心念。「覺察」到當下情緒的發生,不批判、不逃避、不否認,進而去「理解」當下那個情緒,並去「回應」那個情緒背後的渴望、需要,當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看待人、事、物時,舊有的信念框架就能被鬆綁,卡住的能量也能重新流動,就有機會邁向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