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8
文∕陳柏方 台灣癌症基金會特約營養師
收錄於2025.3月 no.102 《愛·Care會訊》
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 pylori)是一種常見的細菌,全球約有半數人口感染,亞洲地區感染率更高。它潛伏在胃部,可能引發慢性胃炎、胃潰瘍,甚至增加胃癌風險。台灣的飲食環境已相對乾淨,但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關鍵因素,仍與「共食」的習慣息息相關。這些看似平常的餐桌行為,可能讓細菌悄悄傳播!
➤幽門螺旋桿菌如何傳播?
主要透過「口-口」或「糞-口」途徑,其中最常見的感染方式包括:共用餐具、筷子、湯匙,共飲飲料、共享碗湯,親子餵食或咀嚼食物後餵小孩,以及接觸受污染的牙刷或口腔分泌物。
➤預防幽門螺旋桿菌,從餐桌開始!
❶ 培養「公筷母匙」好習慣
培養公筷母匙的習慣,有助於降低細菌傳播風險。共食是東方飲食文化的一部分,也可能是隱形的傳染途徑。使用公筷母匙可減少唾液交叉傳播,避免共飲飲料,即使是家人也應使用個人杯具。親子餵食時,應避免用嘴嚼碎食物後再餵孩子,以降低感染風險。
❷ 飲食調整,幫助腸胃對抗幽門螺旋桿菌
可從增強腸胃防禦力或減少腸胃負擔兩方面著手。維生素C 水果(柑橘、奇異果)可抑制幽門螺旋桿菌活性;十字花科蔬菜(花椰菜、芥藍)有助胃部保護的植化素;益生菌食物(優格、發酵蔬菜)可維持腸道菌相平衡;高纖食物(全穀類、蔬果)促進腸胃蠕動,減少細菌停留。少吃過油、過辣、過酸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避免高糖飲食,以免助長壞菌生長;少攝取加工肉品(如培根、香腸),因可能含亞硝酸鹽,加重胃部負擔。
❸ 維持餐具與口腔衛生,降低交叉感染風險
個人餐具、牙刷應分開使用,避免口腔細菌交叉傳播。若有胃痛、胃脹氣等症狀,應諮詢醫師篩檢。餐後使用漱口水可降低口腔細菌孳生,並應定期牙科檢查,以維持口腔健康。
➤守護胃部健康,從改變日常小習慣開始
維持良好衛生習慣與均衡飲食,是降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風險的有效策略。透過公筷母匙、均衡飲食及良好個人衛生習慣,可降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風險,守護腸胃健康。從日常細節做起,打造更健康的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