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與再次得知罹癌 都是壓力最高點!何時去心理諮商最有用?過來人這麼說


2024-04-01

 

文/張維宏 諮商心理師

罹癌了,除了全力治療之外,該不該去心理諮商?這個問題站在不同的立場跟角度,會有不一樣的觀點與看法。我從過去在社區、醫療院所、與病友團體之中,蒐集到許多病友的實際經驗,把「該不該去心理諮商?」這問題,依罹癌的階段稍微粗分成:初次或再次診斷、手術治療、放射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期、追蹤康復期來分析。

 

☻有沒有最適合癌友尋求心理諮商的時機? 

站在心理服務的視角,其實一個人覺察到自身困境或煩惱議題的時候,就是諮商的好時機,更何況是面對罹癌這麼重大的生命挫折。

但從我自己是癌症病友的經驗以及身為心理諮商師的臨床觀察,我發現:

病友主動尋求心理諮商,比較常出現在出院後,也就是手術完成、或開始定期化放療之後。這個時期病友的生理狀態較為穩定,有機會好好的談談所經歷的心理衝擊、煩惱與擔憂,找出安頓自己身心的方式。

在手術、住院的期間,病友並不常主動提出心理諮商的需要,可能會由主治醫師或護理師觀察後會診心理師協助。因為在手術、住院時期,病友術後的疼痛有待控制、行動暫時受限、對於治療的效果以及未來治療計畫尚不明確,病床邊也缺少了隱私談話的空間。

除此之外,此時病友有可能還在適應手術後的身體變化,不一定都準備好,也沒有足夠的心靈空間進行心理諮商。這時如果家人能夠適度的陪伴、聆聽病友的傾訴,已經是很大的支持

 

☻不只是癌友照顧者也需要情緒與紓壓出口 

相對於癌友,在醫院病房裡,我往往會更關注家屬的情緒與照顧壓力。對於照顧壓力沉重、不知道該如何陪伴、或是已經產生關係與溝通困擾的家人照顧者,我倒是會鼓勵他們來諮商或尋求身心科的協助。先找到照顧自己的方式,才能好好的照顧家人。

初次或再次診斷罹癌,是心理壓力值很高的時期。病友與家屬因為被告知罹癌,巨大的心理壓力席捲而來,情緒常出現很大起伏、或是空白失神、不知所措。這個時期,病友與家屬需要尋找「讓自己能夠穩定下來」的方式,有助做出理性的治療選擇。

在癌症的歷程中,病友與家屬有不同面向的身心壓力。我們可以對自己有一些觀察,如果持續出現以下的困擾,便可以考慮尋求心理諮商協助:

  • 持續感到焦慮、壓力。
  • 難以入眠、放鬆。
  • 感覺到悲傷、失落。
  • 原生家庭、伴侶、親子關係出現溝通困擾。
  • 擔憂未來的生涯發展。
  • 失去生活的意義感。

☻癌症旅程中「認為自己都沒有問題」也許就是需要被發現的問題 

不一定所有人都適合心理諮商,我們可以先透過跟心理師的初談,來了解自己是否合適。心理師會與你共同討論、訂下適合的心理健康目標。如果還沒有準備好諮商,也可以選擇參加心理照顧的課程或講座或心理師帶領的病友團體,都是可以搭配組合的選擇。

我想分享自己剛從癌症患者踏入心理諮商領域時的經驗。有一天,台上的教授請我們想想「如果自己去諮商,會想談什麼問題?」

教授提問後,看見台下有的人出現困惑表情、有些人則是覺得自己「應該沒什麼問題需要諮商」。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位教授輕聲的說道:「在我們困難重重的生命歷程裡,認為自己都沒有問題,也許就是眼前需要被發現的問題。」

如果你已經發現自己有諮商的需要,可以尋求鄰近醫療機構的身心科、或癌症相關基金會的心理服務。目前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了心理諮商的服務,補助癌友與家屬部分的諮商費用,對於經濟弱勢或低收入、清寒族群提供了一定次數的免費心理諮商。

 

📌文章轉載自 / 癌症問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