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患之疼痛與物理治療


      癌症病患之疼痛與物理治療

文/林慧芬 台大醫院物理治療師

 

癌症疼痛盛行率  因期別而不同

 

 

 

  癌症疾病所衍生的症狀及合併症隨著癌症所侵害部位與範圍有所不同,但癌症疼痛是最常發生的症狀之一。其盛行率一般在不分期平均為50%(11-96%),在末期時平均是74%(52-96%)。以轉移與否來區分,沒有轉移癌症疼痛的發生率約15%,有轉移時的疼痛發生率30%。

 

       癌症疼痛的原因可分為與癌症疾病有關的疼痛,包括骨轉移與神經浸潤等;以及伴隨癌症治療而來的疼痛例如化療、放射線療法及手術造成的疼痛。

 

 

經皮神經電刺激  最常見之疼痛控制方式

 

 

      經皮神經電刺激(TENS)或中頻向量干擾是物理治療最常用來做疼痛控制的一種方式。尤其經皮神經電刺激儀器體積小、價格低,且使用安全性高,故常被建議作為居家使用做疼痛控制之用。經皮神經電刺激止痛的基本原理是「門閥控制理論」(gait control theory),利用微弱的低週波電流,刺激表皮神經,此神經訊息上傳到大腦前通過一個所謂的「門閥」,因此門閥會被關起來,使傳導速度比較慢的痛覺訊息傳遞受到阻隔,痛覺訊息傳不到大腦,自然就「感覺」不到疼痛。利用門閥控制理論來止痛預期效果比較快,只要電流一開,不久「門閥」關起來,即可有止痛效果,但效果通常也無法持久,電流一關,門閥也就會打開。因此比較適用於急性疼痛,例如手術後之傷口痛。

 

      經皮神經電刺激另外一個運用的止痛原理是「腦內啡」的產生,利用電刺激產生與嗎啡類似的腦內啡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此原理預期產生效果比較慢,但止痛效果維持比較久。

 

      如何用一台經皮神經電刺激器產生兩種截然不同的止痛方式呢?主要差別在電流頻率的選擇,如果選擇低頻率(100Hz),則以門閥控制原理為主。另外有的儀器可以提供複合式電刺激法,即交替式輸出不同頻率之電刺激,有一篇研究在婦科手術後加上經皮神經電刺激,可以降低PCA使用時間,因此降低因使用止痛藥物之副作用發生率,複合頻率電刺激比單一頻率效果好。

 

 

 

其他物理治療  亦可緩解疼痛

 

 

其他物理治療方法如局部冷或熱療、按摩、適量運動等,也可以緩解疼痛。冷療可以降低局部發炎腫痛、降低神經的傳導、收縮血管,達到止痛的目的。而熱療可以促進循環、軟化肌肉與關節僵硬程度,得到疼痛舒緩的目的。不過使用冷熱療要注意不要用在感覺喪失部位及血液循環有障礙部位(例如血管有阻塞)以免造凍傷或燙傷。冷療一次最好不要連續超過15分鐘,以免造成血管代償性擴張而致反效果;同理熱療一次以不超過30分鐘為限,多做無益。在醫療院所物理治療部門常用一些深部熱療儀器如短波是不建議使用在有癌症病史患者上,以免有加重病況之疑慮。

 

按摩與關節活動可以讓僵硬的肌肉與關節柔軟,透過刺激肌肉與身體之機械刺激感受器,可以得到舒緩疼痛的效果。不過如果有骨頭轉移部位則應小心保護,或使用護具例如背架,輔具的支持保護也可以減輕疼痛,增加身體功能。

 

 

 

適當疼痛治療可獲良好緩解效果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廣之三階梯式疼痛治療基本原則用藥,可以得到相當良好的緩解效果。物理治療在癌症疼痛的處理是處於輔助的角色。有一篇德國研究以世界衛生組織癌症疼痛藥物治療指引在治療癌症疼痛10年臨床經驗,共有2118位患者接受疼痛治療,其中88%得到滿意的效果,只有3%有使用經皮神經電刺激,5%患者過接受物理治療。

 

一般來說,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效在多篇研究並未獲一致結論,尤其是慢性疼痛,因疼痛程度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且慢性疼痛還包含心理層面因素。目前欠缺針對癌症患者疼痛經皮神經電刺激療效大規模嚴謹的研究。只有一些個案報告顯示有療效。不過如果當作藥物治療外之輔助治療,能稍降低因使用藥物產生之副作用,有其價值存在。

 

 

結論

 

癌症病友也像一般人一樣會因骨骼關節肌肉疼痛或神經疾患到復健部門求診,醫師或物理治療師會根據病史,釐清疼痛與癌症的相關性,選擇安全合適之治療。疼痛也常是癌症症狀之一,在復健科因疼痛求診,治療後才被診斷出癌症的患者亦有所聞,如果接受物理治療效果與預期不同,則應再審慎評估,因此建議病友多注意自己疼痛型態,並積極與物理治療師反應,以免錯失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