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事大哉問 該吃有機、無毒? 農產品選購及消費安全(下)


台灣癌症基金會第五屆抗癌鬥士

科技帶來方便的生活,也帶來危機,在追求口腹之慾時,您是否也想過其中的成因及風險,食品科學不斷進步,不斷追求合成的美味,而不是自然的風味,最後導致果汁不必有水果就可以合成,而且還比天然的更好喝、更香、更耐久保存,如此您喝的是健康還是花錢找罪受呢?

自從我得到癌症之後,領悟一個道理,那就是天然最好,喝自家煮的白開水,吃新鮮當季的蔬果,不要聽信廣告宣傳口號,這樣就會還你一個健康的身體。承襲上篇,向大家介紹有機農產品、無毒農業,這篇將告訴大家如何選購蔬果?以及呼籲選購在地在銷的農產品,減少運輸碳足跡。

該如何選擇蔬果?

在這一波食安問題中,消費者常常對於食材的選擇會無所適從,不知道還有哪個標章是可信的,造成信心危機,除了責罰黑心商人之外,政府也是責無旁貸,應該負起責任,因為人民賦予政府公權力,政府就該保障人民,善盡管理者的角色,而不是任由黑心廠商大賺黑心錢,全民受害。在農產品的眾多標章裡面,有機標章還是可信的,要購買有機農產品一定要認明CAS有機農產品標章,此外驗證單位也會有代表該單位的有機標章,因此一般在包裝上看到的有機標章通常都是雙標章,一個是國家保證;一個是驗證單位保證。

然而有機農產品受到其耕作成本的影響,價格都是較高的,這就讓一些消費者卻步,轉而選取其他農法蔬菜,如無毒農業,雖然叫得響亮,但是沒有公權力介入,還是少一層保障。如果要買一般蔬果,建議還是購買有經過拍賣市場的蔬果,至少在拍賣前,果菜公司都會抽檢農藥殘留,超過標準的就會就地銷毀,不會讓它入流入市場。

選擇購買在地蔬果的好處?

科技既帶來方便也帶來改變,其中地球暖化使人們生活環境面臨挑戰,極端氣候變化也造成農產品減產。農業生產也是加劇溫室效應的因素之一,大量砍伐森林、栽種大豆、玉米或咖啡,農業工業化大量使用農機,大面積噴灑農藥都會破壞生態,影響農業發展。因此在6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機發生時,有機農業就受到重視,有機農業除了重視環保及生態之外,它不能使用植物賀爾蒙調節產期,因此栽培出來的都是當季當令蔬果;此外,為了減少能源消耗,減緩溫室氣體的發生,最好是地產地銷,也可以減少蔬果的食物里程及所謂的碳足跡。近幾年農政單位開始推行農民市集及農民直銷站,由當地農民將農產品集中在市集或直銷站中,消費者直接向農民購買,實現地產地銷,減少食物里程,減少運輸也就減少碳排放及汙染。

以這個理念我們購買進口的蔬果就變得有罪惡感了,而且進口蔬果為了通過檢疫及增加貯藏壽命,就會進行防腐、防病等處理,反而增加健康負擔。蔬果的營養不具備單一性,是可以相互取代的,例如:奇異果含大量維生素C,這可以用國產番石榴或柑橘類取代,營養相同還物美價廉。此外,反季節蔬果及太過高級的水果最好也不要多吃,因為蔬果為了達到非當季生產,農民要用更多的栽培管理手段,更多的藥劑及生長調節劑,才可以保證收成;而太高級的水果也是同樣的道理,營養成分也差不多,實在沒必要多花錢買外觀好看的蔬果,而犧牲健康。

買貴的蔬果就等於買到好品質嗎?

消費影響供給,消費者的喜好,直接影響農民的生產意願及生產行為,例如:我剛從事有機生產時,消費者可以接受有蟲蛀的蔬菜,長得歪七扭八的小黃瓜及茄子,慢慢有新的消費者加入,將慣行農法蔬果(為指有使用農藥、化學肥料的栽培方式)的選購方式帶入有機消費之後,農民開始致力提升蔬果賣相,使其價格成長、收入增加,但這種只買最貴而不買最好的消費行為,卻也是有機栽培的隱憂,因為將會使農民投入更多管理成本,改變有機肥料的成分或採以非自然的方式栽植,反而又加重了環境的負擔。

在我和癌症對抗的這些年中,我一直以食用自己農場種的有機蔬菜,只有有機才是真食物,它沒有任何添加物、防腐劑、殺菌劑,而且吃得到蔬果的原味,苦瓜很苦,苦後回甘,番茄酸中帶甜,小黃瓜生吃多汁還有甜味,這些都是現在使用化學方法種的蔬菜失去的原味。飯後水果要買到有機的不容易,因此我會選擇一些國產有套袋或需要剝皮的水果食用,以減少農藥殘留攝入,如果買到是有機水果,盡量全食物食用,將整顆有機西瓜連皮一起打成西瓜汁,除了顏色很好看之外,還可以降低西瓜甜度,變得較為適口。冬季的有機柑橘類,果肉吃完了,果皮還可以浸泡醋。在我還不是農民之前,我聽說種田很辛苦;在我變成農民之後,我告訴你農民真的很辛苦,因此應該好好珍惜盤中飧,以及得之不易的天然食物,享受食物的原味,以及透過正確飲食習慣,為自己守護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