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新:癌不是單一疾病  確實診斷再治療


楊志新:癌不是單一疾病  確實診斷再治療

癌症治療每兩三個月就更新一次,變化非常快速,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指出身處當今癌症精準醫療浪潮中的4大必備觀念。

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主任楊志新在2017年《康健雜誌》的《癌症趨勢論壇》表示,精準醫療目前當紅,「精準醫療講的是:每個人需要的治療是不太一樣的,」楊志新一語道破核心。他向病友提示現今癌症治療的4個重要觀念:

1.每種癌其實都不是單一疾病

每一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差異很大,「癌其實不能當作單一疾病來看待,」楊志新指出,同樣的乳癌、肺癌,「都可以根據基因和臨床症狀再細分成好多類,每一類適用的藥、治療都不同。」以國人常見的肺腺癌為例,同樣的肺癌,有EGFR突變的病人用的標靶藥物就和ALK基因突變的病人完全不同,肺癌已知的關鍵基因突變已有七八種,因此千萬不要用猜的,一定要有確實的分子診斷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2. 沒有完美的標靶藥

  如果有種能精準針對基因缺陷的標靶藥是完美的,通常所對應的癌症要符合3個條件:

(1) 體內絕大多數癌細胞有相同的突變,該突變基因產生的蛋白質可以被標靶藥控制得很好。

(2) 該突變是控制癌細胞生長的關鍵點,只要針對它就可以中止癌細胞生長,促進癌細胞死亡。

(3) 這類癌細胞不易產生抗藥突變。

楊志新以可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標靶藥Imatinib為例,追蹤使用Imatinib的病人十多年後,發現病人死亡率跟自然死亡率差不多。楊志新比喻,「這就相當於標靶藥把癌症變成了如同高血壓般的慢性病,只要好好吃藥,病情大多都能控制很好,病人存活期跟正常人差不遠。」但是很可惜的,絕大多數其他癌症並不完全符合這些條件,也因此標靶藥物使用在肺癌、乳癌等多種癌症經過一段時間後就會產生抗藥性,必須不停換藥,或回過頭重做化療。

3. 癌症治療進展快,治療原則不停更新

癌症的複雜性也反映在治療方式上,楊志新拿出一張肺癌治療流程,上面密密麻麻的圓圈和箭頭畫出在哪個條件下該如何選擇藥、開刀,而當另一個條件出現,例如檢驗出某種特殊突變,就要使用不同的治療方法。他妙喻:「以往的治療,就只有化學治療單線,現在要做各種分子檢驗,決定治療的方向,產生抗藥性後,又要再檢查,再次規劃治療,像一張地下鐵地圖一樣複雜。」而因為醫療變化快速,「每過兩三個月,這張『地圖』就要再畫一遍,」楊志新說。

4. 學會做聰明病人

在這樣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讓自己能獲得最好的治療?楊志新指出,可以朝2方向進行, 第一是挑選有通過國民健康署癌症醫療品質評核的醫院或醫學中心 ,可以確保接受到一定水準的治療,而且這些醫院的治療基本上是大同小異的的,而且台灣只有一種健保,因此得到的藥物應是相同的。大型醫學中心有較多的試驗性的治療,很多最新的治療必須經過臨床試驗途徑才能取得,如果對未上市的新藥不排斥,不妨聽一下醫師有無最新療法的建議。

第二,做好功課。 楊志新建議,如果對治療有疑惑,例如該不該自費使用新藥,可收集資料、或到其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網路上也有很多訊息,例如癌症希望基金會等;如果讀英文沒有困難,可到美國國家整合性癌症資訊網(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網頁查詢,那裏有美國目前所有被認可的療法,或許能提供你方向。

目前癌症醫學治療,「美國、歐洲、日本可以做的,台灣也可以做,」主持過多個跨國大型新藥臨床研究的楊志新很有信心。不過,他也直言,即使科技這麼進步的美國也還有很多做不到的事,癌症治療的確是日新月異,但是只要癌症病人無法治癒,研究仍要加快腳步,不斷追求另一階段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