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新利器 鎦-177-PSMA如精準導引飛彈

2025-11-20

諮詢∕黃書彬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泌尿部主治醫師
高雄醫學大學泌尿學科教授
撰稿∕趙敏
收錄於2025.9月 no.104 《愛·Care會訊》

 

攝護腺癌又稱為前列腺癌,根據衛福部國健署「111 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攝護腺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 位,年增9000 多例,113 年男性十大癌症死因第6 位。需要注意的是,近3 成攝護腺癌癌友確診時已是局部晚期或轉移,美國前總統拜登也罹患此病,發現時為葛里森分數9 分的侵襲性攝護腺癌,且已轉移到骨骼。近年臺灣接軌國際,在最新版治療指引中針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納入精準治療──鎦-177-PSMA(Lu-177-PSMA),有望讓癌友延長存活期和維持生活品質。

 

攝護腺癌早期幾乎沒症狀,手術或放療有機會早期治癒

攝護腺癌的好發年齡是60 ~ 75 歲,其險惡之處,在於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癌友可能出現頻尿、解尿困難,但以為是正常老化而沒有就醫;等到腫瘤已經壓迫到膀胱、尿道或轉移到骨頭產生疼痛,才驚覺有異。

有些人透過健檢驗出攝護腺特定抗原(PSA)偏高,但PSA 超過4 ng/mL 與發炎、攝護腺肥大、癌症、激烈的動作可能都有關。因此,當PSA 檢查結果落在4 ~ 10 ng/mL 區間時, 真正是癌症的機會不到20%;這時,可採用攝護腺健康指數(PHI)檢測,進一步做為是否要進行攝護腺切片的參考依據,如果PHI > 35,切片陽性率較高。

另,也可以自費做多參數核磁共振檢查(mpMRI)。如果發現有攝護腺成像報告及數據系統(PI-RADS)4 ~ 5 級的病灶,可做核磁共振與超音波影像融合攝護腺切片(fusion biopsy),能更精準診斷出臨床有意義、需要積極治療的攝護腺癌。

臨床上, 會依據切片的葛里森分級(Gleason grade)與臨床期別、PSA 值,分成不同復發風險族群。葛里森分數是2 ~ 10 分,愈高代表癌症愈惡性,也表示疾病接受根本治療(手術或放射線治療)後,疾病復發的機率愈高,而且轉移的風險與日後會進展到後期的機率也愈高。

醫師會根據癌友的年齡、整體健康狀況、預期餘命、PSA、PHI、葛里森分級、腫瘤的大小與級別等,決定如何治療。例如,一位80 歲年齡偏高的長者,葛里森分數在6 分以下,可能就保守治療;

但如果是年輕的癌友,葛里森分數在7 分以上或是8 分以上的侵襲性攝護腺癌,醫師會建議以達文西手術或放射線治療為主。

 

早期治療以根除病灶為主,有機會治癒,包含達文西手術或放射線治療。達文西攝護腺根除手術為治療局限性攝護腺癌的良好方法,不過手術的副作用可能出現性功能衰退且有尿失禁的風險(嚴重尿失禁的機率約5 ~ 15%,視實際病情而異);放射線治療則可能有血尿、直腸發炎等副作用。

目前有新興的微創海芙刀(HIFU)標靶治療,它能從肛門直接用高聚焦超音波的熱能將攝護腺癌消融。優點是沒有傷口、大幅提高保留性功能的機率,也幾乎不會尿失禁;缺點是導尿管要放置1 ~2 週,且尿道狹窄的機率稍高。

 

轉移性攝護腺癌仍可控,一旦轉移就需使用荷爾蒙治療

當攝護腺癌進展至第三期時或轉移時,腫瘤已超出攝護腺包膜,或侵犯鄰近的儲精囊,可能就會出現血尿、血精、貧血、體重減輕、壓迫下肢導致水腫等症狀;有些人轉移到骨骼,可能因疼痛一直看復健科都不會好,後來接受神經外科醫師手術,病理化驗發現為轉移性攝護腺癌,才被轉回泌尿科治療。 

因為攝護腺癌生長需要雄性素(睪固酮)做為養分,沒有男性荷爾蒙的作用,癌細胞就會無法生長與死亡。轉移性攝護腺癌以抑制男性荷爾蒙的製造與作用,俗稱荷爾蒙治療為治療主幹。因為需抑制和降低雄性素(睪固酮)濃度,早年是直接以手術切除睪丸,所以稱為去勢療法。

現今不需要「切蛋蛋」,可用荷爾蒙藥物治療,降低雄性素到去勢濃度,以抑制癌細胞生長。去勢治療對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的5 年存活期將近5 成;然而,癌細胞是非常狡猾多變的,經去勢治療2 ~ 3 年後,會產生變化,轉變成即使在去勢濃度環境下仍可以繼續生長,造成荷爾蒙藥物治療失敗,產生抗藥性,此時稱做「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metastatic castration-resistant prostate cancer,mCRPC),屬於較末期的攝護腺癌,5 年存活率會降到15%。

 

目前,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有多種治療武器。包括:

新型(第二代)口服荷爾蒙藥物治療(novelhormonal agents, NHA)。

同位素治療: 放射線標靶鐳-223(Radium-223, Ra-223)是一種放射性同位

素,只用於骨轉移、沒有內臟轉移的癌友。藉由模仿鈣的特性,透過釋放高能量的α粒子,被骨轉移病灶吸收,進而緩解疼痛。

標靶治療:基因檢驗有BRCA1/2 基因變異的癌友,可使用PARP 抑制劑。

免疫治療:除了有微小衛星體的不穩定性(MSI)高表現的少數族群,大部分的攝護腺癌對免疫治療是沒有反應的。

化學治療:docetaxel,俗稱歐洲紫杉醇、二代化療Cabazitaxel。

 

精準放療鎦-177-PSMA,打擊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

除了上述5 種治療武器,現今還有精準放射標靶療法(radioligand therapy, RLT)鎦-177-PSMA(學名177Lu-vipivotide tetraxetan), 可提供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癌友治療的選項。

鎦-177-PSMA 是核醫診療標靶藥物或稱放射配體藥物,2022 年3 月23 日首次在美國食藥署(FDA)核准使用,臺灣在2025 年1 月23 日取得藥物許可證。在臺灣,這款藥物適用於曾接受荷爾蒙治療和化療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成人癌友,現在的觀念是化療盡量到最後再用,因為化療的副作用比較嚴重,最新的文獻也建議鎦-177-PSMA 可以在化療前使用。

PSA 雖然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指標之一,只需要抽血就能檢測,卻無法判斷腫瘤的位置和轉移程度。攝護腺特異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 PSMA)是表現在攝護腺癌細胞上的一種特異抗原,特別會表現在惡性較高的攝護腺癌細胞上。

過去診斷是靠肛門指診、電腦斷層(CT)、核磁共振和骨骼掃描;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癌友經過次世代影像PSMA 正子攝影(PET)確定陽性,運用精準影像找到確切的位置和範圍,再用鎦-177同位素結合PSMA,藥物就會在腫瘤部位釋放β粒子殺死癌細胞,屬於核子醫學診斷治療合一學(theranostics),也就是具有「診療合一」的特性。

以前放射線治療是照全身,現在鎦-177-PSMA像是精準導引飛彈, 將配體PSMA-617+ 螯合劑+ 治療用同位素鎦-177 輸注癌友體內,鎦-177-PSMA 可透過配體PSMA-617 與癌細胞表面的PSMA 結合, 進入癌細胞, 鎦-177-PSMA 上的鎦-177 會釋放破壞DNA 的放射性同位素,精準殺死癌細胞,並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

鎦-177-PSMA 費用高昂,現今健保還未給付。不過在晚期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癌友中,研究發現,約一半的去勢療法抗性癌友在經過治療後,PSA 可下降超過50%。此療法為靜脈注射,每6 週一次,共4 ~ 6 次治療。目前在臺灣的法規,放射配體治療只能在同位素治療病房或核規的治療場域治療,並且只有核醫專科醫師或拿到輻射安全操作證書的護理人員執行,所以需要多專科團隊共同執行。

採用鎦-177-PSMA 治療的癌友,副作用輕微,偶有疲倦感、口乾、味覺改變、輕微噁心或嘔吐。

因鎦-177-PSMA 屬於精準放射線治療,治療後癌友需減少與家中其他人持續2 天小於1 公尺的接觸,與兒童和孕婦則需維持7 天小於1 公尺的距離;另建議坐著如廁,避免尿液飛濺,造成放射性物質汙染;癌友也應持續2 天大量喝水,加速放射性藥物排出體外。

 

醫界呼籲PSA 納入公費篩檢,早期發現與治療攝護腺癌

為了打造健康臺灣,從2025 年起,國健署擴大推動免費子宮頸癌、口腔癌、乳癌、大腸癌及肺癌五大癌症篩檢。但是泌尿科相關學會呼籲,攝護腺癌是臺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3 位,年增9000 多例,有症狀時多已是晚期轉移,所以,建議主管機關對於50 歲以上,有家族史的男性,應將PSA 篩檢納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夠有效提高男性的生存率,減少醫療負擔。 

另外,現在醫療科技日新月異,過去被認為無法控制的轉移性攝護腺癌,在精準治療的推波助瀾下,已經不再只有絕望。鼓勵所有癌友和家屬,不論正處於哪一個治療階段,都要積極與醫療團隊溝通,充分了解現有和新興治療選項。早期發現、及早介入、規律追蹤,將有機會活得更久,更有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