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幫助不願意治療、想放棄的病友?先從「問個好問題」開始 |
文 / 張維宏 台灣癌症基金會諮商心理師 如果身旁親友被診斷為罹癌,但任憑家人、主治醫護如何苦口婆心的勸導,當事人都不願意開始治療,該怎麼幫助他改變主意,相信醫療團隊,也相信自己還有美好未來? 在近幾年的演講過程裡,慢慢發現自己除了好奇參加的人想聽些什麼內容以外,我最喜歡的是每次演講結束前的 Q & A 時間。我注意到這些提問通常都非常的生活化,或是很貼近專業工作現場。對我來說,那種無法先預做準備的提問,雖然總帶著一種快問快答的未知,但又帶點新奇與刺激,我非常喜歡那個過程。 「要怎麼幫助不願意治療、或想放棄的病友,能夠繼續接受治療呢?」 這是不少病友身旁的陪伴者,都可能遇到的問題。 這讓我想起一段往事,那是在某個下午時段,當時單位內的護理師走到身邊對我說: 「維宏,能不能幫忙跟一位病友通個電話?但是對方沒有要來現場諮商。」 詢問之下,我得知對方被診斷為某種型態的惡性腫瘤,但任憑家人、主治醫護如何苦口婆心勸導,當事人都不願意開始治療。當下基於同事情誼以及好奇心,我答應了這個請託。即便當時的我仍不清楚,在諮商室之外、僅僅是一通電話能做些什麼。 某天下午,我不抱任何希望地聯絡上這位病友。 在整個通話過程中,我沒有提起任何建議他去就醫治療的內容。僅僅表達我的來意、關心他的近況,並且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 通話結束前,這位病友向我道謝,並且告訴我明天他就會回診。掛斷電話後,我把這個預料外的結果告訴同事,大家都跟我一樣驚訝,也為當事人感到高興。到底這一通電話裡發生了什麼事?我從心理的角度理出幾個方向,提供給各位陪伴者參考。
請暫時擱置自己的價值觀 從我自己曾經是一位癌症家屬、病友、後來成為心理師的過程與多種角色裡,我一直相信大多數成年病友的認知功能是正常、甚至是非常好的。有許多病友,過去在社會或是職業領域中都擔任著要角。所以困住的,往往不是病友們不知道要接受治療的必要性,而是這個「不願意治療」的想法裡頭,有著各自的故事。這個時候如果陪伴者依然叨叨絮絮的把「快點去治療、你要積極一點!」這些話掛在嘴邊,是很難跟病友產生連結的。不如在這時候先把自己認為「對的、正確的」想法先擱在一邊,好好的聽聽病友們的聲音、好好的問問題。
帶著相信與好奇發問 我們可以試著帶著某種好奇心發問,而不是帶著既有的價值觀問出類似:「你為什麼不去治療呢?你知道這樣家人很擔心嗎?」 印象中,在那次的電話裡頭,我向這位病友說: 「我聽說你目前沒有打算到醫院治療,我相信這一定有你的原因,如果你方便說、我很願意聽聽看。」 沒想到這個提問,成為了這位病友自我探索與整理的開端。他向我細數著他的擔憂、告訴我他近幾年的人生計劃。他不是不知道要治療,他擔心的是一旦治療,就可能讓自己的夢想毀滅。那一刻,我似乎讀懂了他的心思: 「不是不知道要治療,而是擔心自己親手埋葬了多年的夢想。」 我猜想,這也許是他罹癌至今一次難得的機會,可以藉由跟另一個人的對話,進行自我探索與整理。
深層對話幫助病友釐清思緒有助「為自己做最好決定」 過去關於腦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的研究指出: 當一個人能夠將自己的情緒與擔憂透過語言表達出來,將能夠降低杏仁核(大腦負責情緒的區塊)的反應。當一個人內在不安的情緒能夠降低,將更有機會做出理性的思考與行為反應。
相信對方有能力解決困境 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認為:「改變的關鍵,往往是當事人自己。」我們能做的,是嘗試去了解當事人想要表達的意念,並且真心表達關懷。 在那通電話裡,我除了鼓勵這位病友可以考慮跟主治醫師核對他對於治療風險的擔心,同時向他表達:「聽了你的故事,我想這是不容易的決定,但我相信你能夠做出最適合你的選擇。」 因為我明白,讓對方再次相信自己,是比苦口婆心還要強大的內在力量。
文章轉載自 / 癌症問康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