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照顧媽媽,卻覺得她不勇敢讓我不耐煩,好痛苦怎麼辦? |
2024-04-01 文 / 張維宏 諮商心理師 網友提問:「我最近有跟家人相處的困擾。媽媽前幾個月確診卵巢癌第 3 期,我本來在國外特地回來陪她。但我發現自己對她很不耐煩,因為我覺得媽媽非常軟弱。從小我跟她的關係就沒有特別親近,覺得她是一位不勇敢的媽媽,以至於現在生病,我還是沒辦法接受她。現在主要陪媽媽回醫院打化療與回診,雖然其他家人也會幫忙,但和她住在一起讓我很痛苦。因為明明有很多她可以自己做的事情,她卻不自己做,搞得身邊的人都很累......」
☺張維宏心理師回覆: 我們從這個提問裡可以了解到,不只是生病的病友承受著治療跟生病的辛苦,家人也因為必須改變自己的生活日常,成為「照顧者」,這個角色也是非常辛苦又不容易。 我在臨床觀察到,照顧者的心理疲勞有兩個面向: 第一個是照顧者原本的生活中,可能就存在著其他長期壓力。家人罹癌就像是忽然增添了一個沉重的壓力源,讓自己更不堪負荷。 另一個面向是,不知道怎麼陪伴罹癌的病友。除了因為病友罹癌後可能會出現讓人難以接受或預料的情緒跟行為反應之外,也可能跟家人彼此的溝通與關係,從以前就不緊密有關。 我聽過不少病友或家屬的心聲,會期待因為罹癌這類重大事件,能改變或讓彼此的關係更好。 而我實際觀察到現象是:當家中有人罹癌,會先凸顯出原本這個家庭中彼此的關係狀態。像是原本就彼此支持的家人,關係會變得更緊密;反之關係本來就容易摩擦的,會變得更緊繃。
☺先把自己的痛苦安頓好才有餘力當個照顧者 我感覺得到,這位從海外回台照顧媽媽的兒女,跟媽媽的關係應該原本有一個故事脈絡、有些糾結,是更深層的心理關係議題。 我們得先想想:怎麼安頓那個跟媽媽住一起很痛苦的自己?不然不但難以支持生病的媽媽,連自己的心理狀態也會產生危機。 不妨從3個方向開始: 第一個:要有意識地給自己喘一口氣的空間。 兒女可能已經習慣或適應自己獨立的生活或是有了自己的家庭,忽然要回到原生家庭去照顧家人,會有一些不適應。 我在病房會診的時候,如果觀察到照顧得很吃力的家屬,都會先提醒他們: 「可以稍微離開一下沒關係,讓自己喘口氣、不用一直盯著。尤其是照顧個性特質跟自己很不同的家人。」 我也會教他們一些簡單的放鬆練習,像是楊定一博士的呼吸心法或是正念減壓技巧(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因為在病房裡,照顧者的壓力真的很大,尤其過去在疫情期間還有陪病的限制,對照顧者是很重的負荷。
第二個:試著理解罹癌母親的困難,嘗試讓彼此保持一點距離,取代要改變對方的意圖。 遇到重大挫折,可會讓人出現心理性退化的行為。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會更像需要被幫助的孩子,媽媽可能更難在現階段做到兒女期待的勇敢。 試圖改變對方反而增加了彼此的摩擦與心結,讓照顧與被照顧者都不愉快。 心理治療的目標之一是改變當事人的行為。但我們從專業角度來看,這個目標為什麼由心理師來協助,往往就是人的行為模式並不容易改變,需要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有所覺察,所以由專業角色介入處理會更適合。
第三個:在家人病況穩定的時候,評估看看適不適合進行家庭諮商。 雖然疾病讓病人與照顧者之間產生了衝突,凸顯出原本存在的關係難題,這也可能是讓關係好轉的契機。以諮商專業角度來說,在適合的時間做家庭諮商,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式。 我自己有個信念:每一個生命與關係中的衝突跟障礙,都有它的契機。但要記得,面對與處理問題,往往不是立即能做到、或是瞬間領悟了什麼,更像是一個來來回回的過程,才能得以慢慢向前邁進。
📌文章轉載自 / 癌症問康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