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對肺癌的影響 |
PM2.5 如何影響我們身體? 空氣污染指危害身體健康及環境的物質對空氣 (大氣層)所造成的汙染。空氣汙染包括室外空氣污染及室內空氣污染,兩者均須小心防範。這些物質可能是氣體、固體或液體懸浮物等。懸浮微粒是其中一項,又以PM2.5為最主要的人體傷害源。 懸浮粒子(particulate matter, PM)的大小決定它 們最後留在呼吸道的那一個位置。較大的粒子往往 在通過鼻腔時就因撞擊到鼻毛和鼻腔黏膜上的黏液而被留下排出,無法通過鼻腔和咽喉。而直徑小於10微米的懸浮粒子(PM10)屬於可吸入懸浮粒子,可以穿透上述屏障到達支氣管和肺泡。而直徑小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PM2.5)相對有更多的表面積,也可以吸附更多的有毒物質,如重金屬等,抵達肺泡。PM2.5是一種非常細小的懸浮微粒,是頭髮直徑的28分之1,紅血球直徑的三分之一,可以輕易經肺泡組織穿入微血管而進入人體,隨著血流到全身各器官。PM2.5會導致動脈斑塊沉積,引起血管內壁發炎和動脈粥樣硬化,最後可導致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其他腦血管問題。所以,當空氣中的PM2.5濃度長期高於10µg/m3 ,死亡風險就會增加。例如,PM2.5濃度每增加10µg/m3 ,總死亡風險會上升4%,心肺疾病死亡風險會上升6%,而肺癌死亡風險會上升8%。也因為這 些PM2.5懸浮粒子極易吸附多環芳烴和重金屬等汙染物,導致它們經肺泡穿越微血管進入體循環,引起過氧化基及各式不良反應,導致細胞基因突變、癌變,致畸胎等等結果。 世界衛生組織在2013年已把PM2.5列為第一級致癌物質。所以,世界衛生組織希望空氣品質可以長期維持在PM2.5年平均值10µg/m3 以下。美國在1997年對PM2.5的標準則定在年平均值最高12µg/m3 以下,24小時平均值最高35µg/m3以下。台灣在2012年定為年平均值最高15µg/m3 以下,24小時平均值最高35µg/m3以下。 室內外常見PM2.5來源PM2.5包括原生性及衍生性二種。原生性懸浮粒子包括自然及人為,自然如火山爆發及塵爆;人為包括裸露的建築工地、公路、汽機車排放、工廠、火力發電、吸菸、煮食、燒烤、燒香、燒金紙、燃放鞭炮、燃燒廢棄物、燃燒野草、火災…等等。衍生性懸浮粒子則是排放到大氣中的原生性懸浮粒子經過光線(包括紫外線)及水電作用後產生。 台灣PM2.5主要的來源包括:電力及工業汙染源為主,占將近1/4,排放的物質包括硫氧化物占最大宗,氮氧化物則有四成。其次是車輛的排放也占將近1/4,氮氧化物占一半。營建業及道路的揚塵占PM2.5的1/3強,但是較無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問題。特別提出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主要是因這二種物質在排到空氣中,會經光及水的作用後,形成亞硝酸、硝酸、亞硫酸等等物質,造成強氧化力及酸雨。 PM 2.5 在台灣的狀況 有些學著研究發現台灣PM2.5有三成來自中國等境外汙染,七成境內產生。台灣北部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交通,而中南部則主要是電力工業污染,因汙染源不同造成的傷害程度及導致肺癌的嚴重度也會不同。 國內研究也發現PM2.5增加10µg/m3 ,女性肺癌死亡率就增加16%,比國外的研究8%明顯高出二倍,一方面是代表國人,尤其是女性,對PM2.5非常脆弱及敏感,另一方面則是因不同地區的PM2.5所含的毒性物質種類及濃度不同,北京的PM2.5比台灣毒,而印度的塵霾又比中國大陸毒。按照WHO的推估,因空氣污染引起的全球肺癌有增加的趨勢,到了2016年因空氣汙染引起的肺癌已經占全球肺癌的16%。最近加拿大針對490萬位35歲到85歲住在安大略省民眾的研究也發現空氣中的PM2.5及二氧化氮濃度和肺癌的發生率有正相關性,它們的濃度愈高肺癌發生率愈高。 台灣2014年因肺癌死亡的人口當中,約有13.6%(1252∕9167)與PM2.5相關。包括高雄約15.8%,雲林約17.3%,新北約11.8%。吸菸引起的肺癌有逐年減少而空氣汙染引起的肺癌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生活中掌握四原則 PM2.5和空氣汙染很難避免,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把握最基本的四個原則,即是健康管理、規律運動、拒絕菸害,以及避免在空氣汙染時外出。除此之外,飲食方面,除了均衡飲食,一些蔬果中也特別有些營養素能增進肺部健康,像是十字花科青菜、南瓜、柑橘、木瓜、梨、蘋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