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友與癌症新藥的距離!癌友的用藥權益在哪裡?

健保總額有限,癌症新藥推陳出新,癌友的用藥權益在哪裡?

健保是「台灣之光」,民眾健康的守護神,但許多人可能想不到健保也會有破產的一天,但隨著人口老化、總人口數減少,且急重症患者增加,健保財務越來越吃緊,這個預言可能不再只是惡夢。健保署去年九月的總額協商,108年度的健
保總額首度破七千億大關,達7140億元。隨著健保財務缺口逐年吃緊,國人一直仰賴的健保系統如果真的崩盤,全民的健康保障該何去何從?!

健保與癌症新藥的平衡

癌症已連續36年居國人死亡首因,每年超過10萬人得到癌症,近5萬人因癌症死亡。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健保制度就等於救命制度,受惠於健保,國人罹癌後,一些基本的治療大致上健保有給付。

隨著癌症醫療科技逐年創新突破,台灣癌症病患總是引頸期待,效果好、可延長生命的癌症新藥,能盡早引進國內並納入健保。尤其對晚期癌症病患,生命和時間在賽跑,健保能及時給付,就是一線生機。

然而,健保癌症醫療支出逐年增加,專家也考量癌症新藥對健保財務的衝擊,因此,健保對於癌症新藥審查也日趨嚴格,新藥上市到取得健保給付,時間愈拉愈長。根據全民健康保險藥物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共同擬訂會議的「歷年健保新藥管理趨勢回顧」中分析,癌症新藥從遞交申請到給付生效日,平均時間684天,中位數556天,如果加上食藥署新藥審查流程,渴望這些癌藥治療的病人,等
候時間至少3到5年。

新藥有療效,病友等不到!

健保署今年8月開始給付癌症免疫療法,開啟一線生機,台灣癌症基金會最近幾個月,每天接到不少癌友焦急的詢問電話:「免疫療法已經開放了,剩下多少名額?我可以申請嗎?」,其中許多癌友抱怨給付門檻相當高,看得到卻吃不到,有些人沮喪地說,等到申請核准用藥時,大概人也走了。

今年度只釋放出800個名額,僧多粥少,也挑起醫病關係的緊張,如同民眾在過年期間搶不到高鐵票、火車票就引發民怨;免疫療法攸關人命,要是這次沒搶到給付,到了明年,人可能早已不在,醫師被埋怨在所難免。

在全有與全無之間,找到一個機會?

癌症用藥在全球藥品研發已成為焦點,全世界對新藥研發過程的規格與標準要求越來越高,但新藥上市成功率偏低,專利期在上市後多僅剩數年,廠商回應研發投資,風險與獲利,藥品價格居高不下,許多臨床表現優異的新藥價格昂貴,讓多數病人望塵莫及。

如果民眾還是停留在健保就是「俗就是大碗」,要照顧各種大小病,門診藥費給付上限為200元的心態,我們幾乎可以預期,癌症新藥的納保將會更難上加難。我們將比其他先進國家的用藥落後很多年,我們必須繼續使用舊有藥品,即便新藥可望帶來更好的安全性與療效,例如疾病無惡化存活期可以長達20多個月,讓原本數個月1年內可能死亡的晚期癌症病人,延長存活2年以上,而未來癌症新藥的上市,猶如接力賽,一棒接一棒,癌症可望成為「慢性病」。

是否到了應該思考啟動健保藥品部分負擔的時候了,例如日本與韓國的病人,自付20%至30%,金額高低取決於年收入的多寡,低收入戶者甚至不用花一毛錢。台灣癌症基金會近年來持續關注癌症新藥盡快納入健保,已有太多的癌症病人和家屬跟我們反應,與其遙遙無期的等待,直到生命終點,不如與政府共同承擔一部分,讓自己或親人的生命,點燃一絲希望之光。除了持續關注癌友權益,並對政府單位發聲,台灣癌症基金會今年更將啟動「癌症新藥與新醫療科技民眾部分負擔願付價格」研究計畫,期以為癌友與政府找到一個在全有與全無之間的解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