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多科際整合治療方式

癌症多科際整合治療方式

 

文/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蘇裕傑醫師  2006/9/1      

  陳先生,在三年前被診斷為肺癌併腦轉移,當時被認為只有半年之存活時間,但在經過外科開刀及放射治療後轉至本科進行全身性化學治療。經過六次化療後,病人仍可持續其正常工作,且於門診追蹤已經長達四年以上,此間並無復發情形。現在仍繼續接受追蹤治療當中。

 治療癌症多管齊下

     對於癌症的治療,新的觀念都認為需用合併多科際整合式治療(multi-modality treatment),亦即配合外科開刀腫瘤切除、放射線療法,加上全身性化學治療,並合併其他各醫療科的協助,這樣才能對病患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做最好的提升,使得癌症病患能得到最大的治療效果。     

抗癌新藥的改善

   近幾年來,抗癌藥不斷推陳出新。這些新開發藥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副作用(諸如:噁心、嘔吐、口腔炎及骨髓抑制)少,病患接受性大,並且療效較好。病患接受治療期間,並不會有很大的不舒服;而在治療後,因為腫瘤細胞減少及縮小,對於因癌症引起的不舒服症狀(如骨轉移引起的疼痛,肺轉移呼吸不適,或肝轉移引起之黃疸等),也會有極大的改善,進而減少止痛藥物的使用劑量。有些化學治療不必住院,只需每週定期回診接受針劑治療即可。對於病患的生活作息,能有進一步的方便。另外,有些專門針對化療引起的副作用的藥物(如新型止吐藥物,及升血球激素)的發現,更是為癌症接受化學治療病人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

各科治療的進步

  此外,過去癌症病患,多以開刀切除腫瘤為主,但是復發機率其實不低。而目前與外科手術配合,對於癌症病人的治療,可分輔佐性治療(adjuvant treatment) -亦即、開刀後作化學或放射治療-以期加強開刀效果或是治療不明顯遠處轉移(occult metastasis),此類治療在乳癌、大腸癌或是肺癌等已經獲得證實可對病人生存期有幫助;而新輔佐性治療( neoadjuvant treatment) -即開刀前作化學或放射治療-則針對因腫瘤太大無法開刀的病人有很好的幫助,這對食道癌或是部分頭頸部癌的病患,已經證實有長期存活的助益。

     放射治療亦有十足的進步,諸如:三度空間立體影像定位或是每日多次數(multi-fractionated)放射治療,甚或是高科技的光子刀等等,對於放射治療的結果不但可增加,副作用也降至最低。在與化學治療合併使用時,在一些癌症(如口腔癌,食道癌等)的治療更可以獲得更高的存活率和有效控制率。

     除了上述三個科別,影像醫學的進步,包括正子造影(PET scan)可以獲得最精確的癌症影像診斷、新型的64切電腦斷層檢查,甚至病患的腫瘤小至0.5公分也可以偵測出來。此外藉由動脈導管放置,為病患做經動脈化療人工血管,也使肝癌治療有新的選擇。但是不僅如此,對於癌症病患的各式樣症狀,也需要其他各科醫師的協助:如復健科醫師的協助淋巴水腫解除,局部復健等等的復健協助、疼痛科醫師的疼痛控制方式控制癌痛以及營養師的飲食指導,在於治療期間,若有身心的困境也可以尋求身心醫學科醫師或是心理師的幫忙。而當病人在癌症末期已經無法治癒的情況之下,我們也需要安寧照顧醫師的幫忙。

 癌症治療新趨勢-多科技整合治療

     各癌症相關科別,也必須針對各個病患的身體狀況和疾病分期,在定期舉行的癌症多科際會議內,訂定各個病人的治療計畫。這可以在開刀前或後來制訂,當然制訂計畫是根據實證醫學的治療指引,再根據每個病患的個別狀況來取得各科醫師間的共識,比如說何時需化療,或是否先開刀等。當治療計畫訂定後,會有專案個管護理師,來負責追蹤病患是否按照訂定計畫執行,以保障病患取得最佳的治療。

     現今對於癌症病人的治療不只希望病患能夠有較長的存活時間,也希望由於腫瘤獲得控制,因腫瘤引起的不舒適會減至最低,所以生活品質也比較好,對於症狀緩解藥物(如止痛藥物)的使用,尤其是在癌末病患更是最大需要!各科醫師及相關醫護同仁間,摒棄成見而"以病人為中心"的治療方式,正是21世紀癌症治療的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