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緩癌症疼痛-非藥物治療篇

文/游懿群 台灣癌症基金會癌友關懷教育中心主任 整理

資料來源/《抗癌鬥士故事系列10》雲端曙光

疼痛為癌症患者最常見且最困擾的症狀之一,若疼痛沒有辦法獲得有效的緩解,不僅身體無法獲得舒適感,更為患者的日常生活、睡眠、情緒及生活品質帶來影響。

疼痛是一種個人的主觀感受,且可能與患者本身的生理、心理、靈性、認知及社會文化層面等等複雜的因素息息相關,在疼痛的處理上還必須多方面的評估與考量,才能獲得有效的緩解。

適切的癌症疼痛控制方式,除了臨床上最常使用的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的方式也是相當重要的,兩種處置方式互相結合更能達到有效的緩解疼痛問題。『癌症疼痛的非藥物治療』可區分為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的因應方式,下列針對此兩種因應方式做說明:

一、生理層面因應方式

(一)冷、熱的應用

透過冷、熱療法,幫助患者疼痛部位的放鬆,減少肌肉張力,緩解疼痛不適情形。但每個人對於冷、熱療法的耐受力有所不同,可能會受到下列因素的影響:身體部位、年齡、皮膚狀況及治療時間長度。因此在使用冷、熱敷前,建議先與醫療人員討論使用冷、熱療法的適切性,再來選擇較為合適,以避免為患者帶來傷害。冷、熱療法的注意事項如下:

1.  熱敷:

(1).藉由熱增加血流或減少關節僵硬,為患者帶來舒適感。

(2).可透過泡腳的方式暖活身體以及放鬆。

(3).物理治療以深層熱療的方式,如短波、微波透熱、超音波、遠紅外線,對於筋骨痠痛的癌症患者有緩解的效果。

(4).確定使用熱的溫度,時間以不超過30分鐘為原則。

(5).避免使用於:出血部位、腫瘤部位、放射線治療照射之部位、感覺喪失部位以及循環有障礙的部位(如血管栓塞)。

2.  冷敷:

(1).增加血管收縮,以減少肌肉痙攣、發炎及水腫的成效。

(2).可使用於骨頭疼痛、神經痛、腫脹不適感、肝癌患者的燥熱感、發炎性疼痛、頭頸部腫瘤疼痛以及放療後的灼熱感。

(3).所使用的冰袋應密封,以防止漏水情形,外層可再使用毛巾或枕套包覆,避免直接接觸皮膚造成凍傷或刺激的可能性。

(4).確認使用冷的溫度,以舒適安全最為重要,使用時間不超過15分鐘。

(5).避免使用於:雷諾氏疾病、對冷敏感者、感覺喪失部位以及循環有障礙的部位(如血管栓塞)。

(二)按摩

按摩可以為患者帶來放鬆、增加舒適感,透過按摩的方式,可以帶來兩種效果,一種是幫助肌肉部位的放鬆,減低患者的壓力與焦慮感,達到鎮靜舒適的效果。另一種是促使血液、淋巴的循環,幫助代謝物及廢物的排除,並可提升免疫力。照顧者們可透過按摩的方式緩解患者的疼痛不適,除了在生理症狀的緩解外,在心理的部分也同樣獲得了撫慰,透過按摩,促進了彼此間的互動關係。

每位患者的身體狀況不盡相同,必須依據個別特性來執行按摩,按摩方式相當多元,可以使用敲擊、推撫、擦摩及按壓方式以揉捏,仍需注意按摩的力道必須以溫和、緩慢、且漸進式的方式進行,並且可搭配乳液或是精油,幫助按摩時的施力。

按摩時應該要避開腫瘤部位、手術部位、放射線治療範圍、靜脈留置導管部位以及可能會出血部位,需要時可尋求專業人員,提供按摩的協助與指導,以保護患者不受到傷害的前提之下,達到良好的緩解效果。

三)經皮電神經刺激術(TENS)

TENS是透過適當強度頻率的電流能量,經由導線和電擊片,通過皮膚表面將電的能量傳至神經系統,連續且輕柔地刺激神經、肌肉和細胞,產生類似自然的肌肉收縮運動,使得電極周圍一定範圍內肌肉組織疼痛消失,並激發身體自然產生嗎啡,以阻斷疼痛的訊息,帶來緩解疼痛的效果。

接受治療前建議先詢問醫療人員評估身體適切性,並經由醫療人員指示後再行使用較佳。不適用患者:裝置心臟節律器者、懷孕、心律不整及感覺降低者。注意不可將儀器放置於眼睛、咽部或喉部肌肉與皮膚受刺激處。

(四)運動

運動對於患者的好處多多,透過運動可以幫助肌肉和關節維持良好的狀態、改善活動功能、提升病人的舒適度、調節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減輕壓力、焦慮及憂鬱等狀況。

患者可依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可從簡單緩慢的運動方式開始進行,如:散步、氣功、太極或瑜伽等等,照顧者也可一同陪伴運動,對於患者來說能提供相當大的心靈支持。然而長期臥床之患者,更不可忽視身體活動的重要性,可以透過照顧者定時協助患者身體的翻身擺位,以預防關節攣縮、肌肉萎縮或產生壓瘡等後遺症的可能性。

若患者本身骨骼較為脆弱或是骨頭轉移之患者,則盡量避免涉及負重或過度的運動,降低造成骨折的風險,建議可透過專業的醫療人員,提供運動的建議與指導。

二、心理層面的因應方式(輔助療法的運用)

(一)音樂治療

音樂治療為最常見緩解癌症疼痛的輔助療法之一,主要是由癌友選擇自己喜愛的音樂,透過聆聽與音樂的欣賞、參與音樂活動或是樂器的演奏等方式,達到放鬆、緩解對疼痛的注意力之效果,並以減緩患者的疼痛和降低對止痛藥物的需求性。目前在醫院或社區癌症服務公益機構有提供音樂治療相關課程,癌友及家屬也可多加以利用。

(二)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藉由繪畫、書寫、摺紙等勞作方式,激發藝術創作的過程中,提昇自我察覺力並轉移對身體不適感、疼痛的注意力,因而能達到傾瀉情緒、放鬆、撫慰人心等功效。這類課程服務也都有在醫院或社區癌症服務公益機構提供,癌友或家屬也可透過各醫療院所之癌症資源中心取得相關服務資訊。

(三)放鬆療法

透過專業人員引導,例如:閉上眼睛、深呼吸、腦袋放空、身體放輕鬆、等指示,幫助自己舒緩身體緊繃的肌肉、減輕焦慮的效果。這些只要能持續練習,在家中也可自行操作放鬆紓壓,達到對疼痛或身體不適的緩解。

(四)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

認知行為治療是基於不適當的想法引發不適當的行為而發展出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藉由醫師或心理師的引導去改變人們的想法、信念,解釋事情的角度,幫助人們調整情緒,建立能順利適應環境的行為。

癌症病友常因自己的疾病變化、疼痛因應、人際互動、生命的意義,感到壓力及挫折,而情緒起伏。CBT可以協助癌友採取較為有助益的思考方向,進而穩定情緒,提升生活品質。

(五)正念減壓(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MBSR)

正念減壓是結合東方禪修的觀念應用於減輕病人面對病痛的壓力,其能幫助病人勇於面對生命中的苦難、跳脫執著於壓力的觀點。正念(Mindfulness) 是一種在當下、時時刻刻覺察自己的想法、情緒和身體感受,且不批判和評價自己的想法、情緒與身體感受。正念可以說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幫助我們進行自我覺察和自我療癒的方式。

正念練習的重點在於把心放在當下正在做的事情,把心放在當下的身心感受上。知道自己的身心當下正在發生什麼事,帶著初次見面的心態,溫柔地覺察此時此刻的自己。正念能夠幫助自己達到「身忙,心不忙」的狀態,有效的減少壓力、身體的病痛,同時照顧自己的身心健康。

現今在醫院、社區癌症服務公益機構,例如:台灣癌症基金會,針對癌症患者有辦理相關課程,透過正念減壓專業人員帶領,患者可學習正念減壓,緩解疼痛的程度,可以有效的放鬆與處理壓力、焦慮、憂鬱等情緒困擾,並提升了患者的生活品質。

(六)病友支持團體的參與

透過參與支持性病友團體,除了可以減輕患者與照顧者的孤寂感,病友及照顧者間還能互相經驗交流,緩解對於疼痛的擔心與害怕。現在各醫療院所及癌症服務公益機構,如台灣癌症基金會,均設立有病友團體,如:乳癌、腸癌、婦癌、頭頸癌、血癌及肺癌等病友團體,鼓勵癌友及家屬積極參與病友支持性團體,可增加對癌症的認識及了解,包括相關治療方式、照護、營養及心理支持,病友之間的經驗分享更有助於對疾病的認識及疼痛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