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癌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準備好應對了嗎?


國外研究發現,比起高齡者,年輕癌友診斷出罹癌的時間通常較晚。原因在於異常症狀發生時,醫師跟患者通常都不會先朝癌症方向思考。像是大腸癌較會優先想到痔瘡;胃癌被視為胃發炎等。過去美國與加拿大的研究也發現,年輕癌友,尤其是青少年,被確診為癌症的時間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

罹癌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準備好應對了嗎?

 

專家諮詢/臺北醫學大學講座教授暨前校長 閻雲
文字整理/李佳欣

全球癌症資料統計顯示,一○一年癌症新增病例中,百分之十三.三的人小於四十五歲。在美國,正值生育年齡罹癌的女性以百分之一的年增率快速成長。

台灣也不例外。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一○一年初次診斷為癌症的九萬多人當中,超過一成年齡小於四十五歲,即每八名新診斷癌友,就有一名處於四十五歲以下的育齡階段。若再將第○期原位癌也算進去,則將近每六人就有一人為中壯年。

由此可見,癌症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生活型態改變,罹癌因子愈來愈多

為何愈來愈多人年輕就罹癌?研究指出,癌症的發生只有一至三成來自患者本身的基因,其他七至九成,還是跟環境中各種致癌物的暴露,與易促癌的生活習慣有關。

以肥胖為例,過度肥胖會改變荷爾蒙分泌,促使發炎因子生成,進而增加細胞變異的機會。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子宮內膜癌、攝護腺癌等,都與肥胖體質高度相關。台灣飲食西化,兒童、青少年肥胖比例逐年攀升,平均每四人就有一人BMI超標。體內堆積過多脂肪,長年累月傷害細胞,很可能在中壯年時期就罹癌。

此外,生活型態的改變,如壓力、晚婚,也是促使癌症提前發生、發生率提高的可能原因。許多研究發現,長期高壓、焦慮會使免疫機制中負責抗癌的T細胞鈍化,讓癌細胞有機可乘。現代社會生活步調快,下班時間還要處理公務,工作壓力難以紓解,罹癌機率自然增加。至於女性晚婚、生育年齡延後、生得少,則與乳癌、卵巢癌等增加有高度相關性。還有一個過去較少被提及的就是環境公害,尤其是塑化劑與PM 2.5。相較高齡者,年輕人從事戶外活動的時間長,接觸汽機車廢氣、使用塑膠餐具的機會高,也可能導致年輕人罹癌。只不過,要確認環境公害與致癌的關聯性難度高,研究者不易掌握這些致癌物質作用在個人的實際曝露量,需要跨世代、跨區域的大數據分析。這是全球在癌症預防上的一大挑戰。

年輕罹癌治療,須考量癌後生活

比起高齡癌友,年輕癌友的預後是否較好,目前尚未定論。有些研究觀察到,年輕癌友腫瘤惡性程度相對高且容易擴散,但也有研究結果提出了反駁。在癌症免疫治療上則發現,年輕癌友的治療反應率較高,存活期較長。

目前針對年輕癌友的癌症治療準則,基本上與高齡者相同,但年輕癌友的預後生活需求可能與高齡癌友不同。年輕癌友日後可能重回職場或生育,對社交、身體形象的需求高,醫療團隊須在治療的流程、作法與術後復健上,做出相應調整。

例如化療後的掉髮,是許多患者對化療望之卻步的原因。對年輕癌友來說,掉髮對自我形象的衝擊感往往更高。如今美國有些醫療團隊會讓患者配戴「冰帽(又稱冷凍帽)」,透過低溫降低毛囊活性,減少化療藥物對毛囊細胞的攻擊,進而改善掉髮的情況。

過去針對甲狀腺癌的高齡癌友,多直接從頸部做手術,現在針對年輕癌友,則改採微創手術,從腋下進入施作。針對乳癌年輕癌友,乳房外科醫師與整形外科醫師會診,擬定最適切的手術方式,盡可能不影響日後乳房重建。

針對仍處於育齡期的患者,具有經驗的醫療團隊在治療前已注意到,並提醒患者思考未來的生育規劃,手術上盡可能保護攝護腺、卵巢、子宮,並轉介生殖醫學科,進行冷凍精卵或胚胎等生育保存方案。本次抗癌鬥士特別規劃了專章(參見PART3「談生育:育齡癌友好孕難不難?」)做相關介紹。

此外,大腸癌患者術後因肛門括約肌鬆弛,難忍便意,得經常跑廁所。若患者從事需隨時接待顧客的工作,將備感困擾。因此,醫療團隊於術後會特別叮嚀患者加強提肛訓練,採取低渣飲食。

當然,改善的情況有一定限度,患者也可能會面臨與雇主討論工作調整的難題。本書PART4「兩關鍵,重返職場不再遙不可及」則提供癌友在心態、權益上的參考。

避免年輕罹癌,運動效益最大

國外有研究指出,年輕癌友出現異常症狀時,醫師跟患者通常都不會先朝癌症方向思考,導致確診罹癌的時間相較高齡者來得晚。例如,大腸癌年輕癌友的症狀常被當成是痔瘡;胃癌年輕癌友的症狀易被視為一般胃炎。過去美國與加拿大研究發現,年輕癌友,尤其是青少年,確診癌症所需的時間是其他年齡層的兩倍。

所幸,在台灣大部分檢查及治療有健保給付,民眾有病痛時會積極檢查治療,延遲診斷的情況在國內較為少見。然而,民眾也應對自身健康負起責任,定期接受癌症篩檢,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當罹癌的年輕人愈來愈多,很多人可能會問,是否要因此增加健檢頻率或做一些高階檢查?其實尚不需如此。不如把這些金錢或時間花在運動健身上,可能更有效益。

已有研究證實,運動有助活化人體T細胞,減少脂肪累積。雖然這並不保證經常運動的人不會罹患癌症,但換個角度想,如果沒有運動作為保護,癌症可能更早上身。

罹癌之後持續運動,也有助於降低癌症復發。有研究者針對數百名乳腺癌第二期,且接受同樣治療的病患進行試驗,讓其中一組患者進行規律運動,另一組不加以介入。結果發現,規律運動組癌症復發比例明顯低於另一組。

抗癌並非都得仰賴高科技醫療以及昂貴花費。少吃高脂高糖,多攝取蔬菜水果,少用塑膠製品,這些雖然都是老生常談,但只要每天用心做到,人人皆可累積足夠健康資本,遠離癌症威脅。